kaiyun官方入口(中国)官方网站

400-811-0836

【本草道地药材赏析】和中解暑-藿香

来源:本站 作者:manage 发布时间:2016-07-07


      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

     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水果,同样适用于中药材。事实上,多数的中药材特定品种均有其特定种植区域。以贝母为例,四川阿坝州松潘县产的贝母润肺止咳效果最佳,故冠之以川贝之名。

      为此,中医开方时,为保证药效,通常会明确特定产区药材。而这类历经千百年中医实践总结出来的功效卓著药材就是“道地药材”。



一、专业科普

别名:土藿香,大叶薄荷,绿荷荷,野藿香

功效:芳香化浊,和中止呕,发表解暑。

主治:用于湿浊中阻,脘痞呕吐,暑湿表证,湿温初起,发热倦怠,胸闷不舒,寒湿闭暑,腹痛吐泻,鼻渊头痛。




二、养生贴士

【用法用量】 3~10g

【用药禁忌】 阴虚火旺,邪实便秘者禁服藿香

【药膳药方】 

1、藿香佩兰二花汤

       藿香、扁豆花、佩兰、银花各9克,白糖适量。将上述诸品共入锅中,水煎10分钟,去渣取汁,加入白糖溶化即成。每日1剂,连服3—5日。

功用:散热解毒。治疗暑湿伤表型流行性感冒。



2、藿香粥

      广藿香末10克,粳米50克。先将粳米入锅中,加水煮粥,待米花将开时,加入藿香粉,再炖至粥熟即成。每日早晚各服1剂。

功用:解暑祛湿,开胃止呕。适用于夏季感觉暑湿之邪,发热胸闷,食欲不振,呕恶吐泻,精神不振等症。


 3、藿香七鲜茶

      鲜藿香、鲜佩兰、鲜荷叶、鲜竹叶、鲜薄荷、鲜芦根、鲜石斛各10克。上述七味洗净切碎,共入锅中加水适量,煎汁去渣即成。代茶频饮,每日1剂。

功用:芳香化浊,清凉解暑,生津止渴。适用于小儿夏季热之发热口渴等症。


 4、藿兰菊豆英草汤

       鲜藿香12克,鲜佩兰12克,野菊花10克,绿豆衣12克,蒲公英12克,生甘草6克。将上述诸药共入锅中,加水400毫升,煎至200毫升。10岁以下儿童药量减半,加水200毫升,煎至100毫升。代茶饮用。

功用:清热解毒。适用于小儿痱子等症。


 5、藿香荆芥防风粥

       藿香5克,荆芥5克,防风10克,粳米50克。将荆芥、防风、藿香共入锅中,水煎去渣取汁,再同粳米煮为稀粥。每日1剂,连用3—5日为一疗程。

功用:驱邪解表,和胃止呕。适用于外邪犯胃引起的呕吐。


三、道地产源

品种来源: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
产地来源:广东省湛江市南药基地(经度108.19,纬度:27.73)

道地性依据:

      广藿香有“石牌藿香”、“牌香”、“正香”等之称。它与广佛手、广陈皮、广防己、广金钱草、阳春砂仁、肇庆巴戟天、德庆何首乌、化州橘红、西江桂枝一起被称为“十大广药”。
      上世纪初,石牌出产的藿香成为优质广藿香首选,它特有的抗菌成分———广藿香酮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60%到80%,而其他地方出产的广藿香,其藿香酮含量几乎无法检测。因为藿香酮具有抗菌、抗病毒作用,因此“石牌藿香”的药用价值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的藿香,在中外药材市场享有盛誉。

      由于城市的发展,石牌藿香难寻,迁移至湛江南药基地。



四、选购辨识

1、石牌藿香:

      种植13个月后采收。加工时采用“顺枝闷香”工序。是广产藿香最佳品。主产广州,市郊石牌、索下及邻近的乡村。形状是:全草长30~80cm,多分枝,主茎粗短,直径l.5~2.5cm,茎枝略呈方柱形,四角钝圆,直径0.4~lcm,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,老茎坚硬,木质。茎枝折断后中间有白髓,似海绵状。叶对生,完整叶片卵状长椭圆形,边缘具钝锯齿,干后皱缩。叶片脱落较少,叶质稍厚,色鲜,呈黄绿色或金黄色,习称“金花叶。”枝叶密被毛绒。气清香醇,味甘淡,无苦涩。


2.高要藿香:

      种植约9个月后采收。亦有“顺枝闷香”工序。品质亦佳。主产高要、肇庆、云浮、湛江、电白等地。形状是:主茎粗长,枝叶稍稀疏,体形较大,长lOOcm左右。叶片脱落稍多,叶质略薄,表面黄色或灰色。枝条顺直,质稍松,断面髓部略大。气香而不醇,味甘淡,微涩。


3.海南藿香:

      种植时间较短,两年内采收3次或一年内采收2次。采收后晒干。无“顺枝闷香”工序。质量稍逊。主产海南万宁等地。形状是:主茎粗短,分枝多,长50~lOOcm,以至100cm以上。叶片脱落较多,叶质较薄,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。枝条多弯曲,质较松,断面髓部较大。气香而浓浊,味微苦涩。 质量:现在市场上经营的广藿香一般是茎,很少有叶。然而,《中国药典》2010年版一部明确规定,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枝叶茂盛时采割,日晒夜闷,反复至干。包括茎和叶,叶不得少于20%。广藿香在切制饮片时,应除去残根及杂质,先抖下叶,筛净另放;茎洗净,润透,切段,晾干,再与叶混匀。因广藿香主要含有挥发油,尤以叶中含量最高。广藿香不带叶,使其质量及疗效大打折扣,这不符合《中国药典》规定。因此,广藿香应带叶使用。
鉴别要点:

      广藿香茎略呈方柱形,表面灰褐色、灰黄色或带红棕色,被柔毛。切面有白色髓,老茎类圆柱形,被灰褐色栓皮。叶多已破碎,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。叶柄细,被柔毛。气香特异,味微苦。



史料/典故

1、史料记载

1) 时珍曰︰

      藿香方茎有节中虚,叶微似茄叶。洁古、东垣惟用其叶,不用枝梗。今人并枝梗用之,因叶多伪故耳。

2) 《金楼子》及《俞益期笺》皆云︰

      扶南国人言五香共是一木。其根是旃檀,节是沈香,花是鸡舌,叶是藿香,胶是熏陆。故本草以五香共条,义亦出此。今南中藿香乃是草类,与嵇含所说正相符合。

3) 范晔《合香方》云︰

       零藿虚燥。古人乃以合熏香,即此扶南之说,似涉欺罔也。

4) 《唐史》云︰

       顿逊国出藿香,插枝便生,叶如都梁者,是也。刘欣期《交州记》,言藿香似苏合香者,谓其气相似,非谓形状也。

5) 《药品化义》:

       广藿香,其气芳香,善行胃气,以此调中,治呕吐霍乱,以此快气,除秽恶痞闷。且香能和合五脏,若脾胃不和,用之肋胃而进饮食,有醒脾开胃之功。辛能通利九窍,若岚瘴时疫用之,不使外邪内侵,有主持正气之力。凡诸气药,独此体轻性温,大能卫气,专养肺胃。但叶属阳,为发生之物,其性锐而香散,不宜多服。

6) 《本草正义》:

      广藿香,清分温,善理中州湿浊痰涎,为醒脾快胃,振动消阳妙品。《别录》治风水毒肿者,祛除湿浊,自能清理水道也。去恶气者,湿漫中宫之浊气业、霍乱心腹痛者,湿浊阻滞,伤及脾士清阳之气,则猝然撩乱,而吐泻绞痛,芳香能助中州清气,胜湿辟秽,故为暑湿时令要药。然性极和平,力量亦缓,止可以治霍乱轻症,而猝然大痛,吐泻并作,肢冷脉绝者,非大剂四逆中为功,断非此淡泊和平,所能独当大任。广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,温煦而不偏于燥热,能怯除阴霾湿邪,而助脾胃正气,为湿困脾阳,怠倦无力,饮食不甘,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。亦辟秽恶,解时行疫气。盖病疫以气染人,无非湿浊秽腐之烫熬,感之者囱口鼻吸入,胃先受之,芳香得清气之正,而广藿香气味和平,不嫌宰燥,故助脾胃而无流弊。但必以广产为佳,虽以气胜,而冲和可爱,今江浙间遍地产之,则味苦涩而气亦恶劣。石顽谓伐胃消食,且能耗气,而世俗以为能解暑气,瀹茶多次,未尽善也。仲醇谓阴虚火旺,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者弗用。按广藿香虽不燥烈,然究是以气用事,惟舌有浊垢,而漾漾欲泛者最佳。若舌燥光滑,津液不布者,咸非所宜。凡芳香行气,醒脾胜湿诸芳草,皆有同情,不仅广藿香、木香一类为然也。

7) 《别录》:

       疗风水毒肿,去恶气,疗霍乱、心痛。

8) 《本草图经》:

      治脾胃吐逆,为最要之药。

9) 《珍珠囊》:

      补卫气,益胃气,进饮食,又治吐逆霍乱。

10) 《汤液本草》:

      温中快气。肺虚有寒,上焦壅热,饮酒口臭,煎汤漱。

11) 《本草述》:

      散寒湿、暑湿、郁热、湿热。洽外感寒那,内伤饮食,或饮食伤冷湿滞,山风瘴气,不伏水士,寒热作疟等症。

12) 《本草再新》:

       解表散邪,利湿除风,清热止渴。治呕吐霍乱,疟,痢,疮疥。梗:可治喉痹,化痰、止咳嗽


 2、藿香的历史典故

      很久以前,深山里住着一户人家,哥哥与妹妹霍香相依为命。后来,哥哥娶亲后就从军在外,家里只有姑嫂二人。平日里,姑嫂相互体贴,每天一起下地,一块儿操持家务,日子过得和和美美。一年夏天,天气连日闷热潮湿,嫂子因劳累中暑,突然病倒。只见她发热恶寒、头痛恶心、倦怠乏力,十分难受。霍香急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说:“您恐怕是中了暑,治这种病不难,咱家的后山上就有能治这种病的香味药草。让我赶快上山去把它采来,早日治愈你的病。”嫂子念小姑年轻,出门不便,劝她别去。霍香却全然不顾,执意进了深山。 霍香一去就是一天,直到天大黑时才跌跌撞撞回到家里。只见她手里提着一小筐药草,两眼发直,精神萎靡,一进门便扑倒在地,瘫软一团。嫂子连忙下床将她扶坐床上,询问缘由,才知她在采药时,不慎被毒蛇咬伤了右脚,中了蛇毒。

      嫂子听后顿时神情紧张,赶紧脱下霍香右脚的鞋袜。只见在霍香的脚面上有两排蛇咬的牙印,右脚又红又肿,连小腿也肿胀变粗了。嫂子一面惊叫,一面抱起霍香的右脚,准备用嘴从伤口处吮吸毒汁。但霍香因怕嫂子中毒,死活不肯。等乡亲们听见嫂子的呼救将郎中找来,却为时已晚。嫂子用小姑采来的药草治好了病,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霍香。为牢记小姑之情,嫂子便把这种有香味的药草亲切地称为“霍香”,并让大家把它种植在房前屋后、地边路旁,以便随时采用。从此“霍香”草的名声越传越广,治好了不少中暑的病人。因为是药草的缘故,久之,人们便在霍字头上加了一个“草”头,将霍香写成了“藿香”。